高原養(yǎng)蜂人:青海湖畔追逐春天
8年前,楊代赟夫婦成了職業(yè)養(yǎng)蜂人,常年背井離鄉(xiāng),追逐著花期,過著風餐露宿的生活。從氣候溫潤的四川內江到家鄉(xiāng)陜西漢中,從陜北延安再轉場至高原青海湖畔。
追逐花期的旅程
每年12月至次年3月,楊代赟奔走四川,3月至6月,在陜西漢中、延安等地采蘋果、槐花及油菜花蜜,6月底,當高原的油菜花綻放時,他們又來到高原圣湖青海湖旁。
從海拔500多米的四川到海拔近4000米的高原湖畔,楊代赟和妻子吃盡苦頭,用他的話說,養(yǎng)蜂人過著“靠天吃飯的日子”。從家鄉(xiāng)到青海的路程有1300多公里,坐卡車需要1天2夜,蜂箱及生活必需品的重量超過8噸。“追逐花期的日子艱辛又漫長。”楊代赟說。
收獲的路上腳步匆忙
在楊代赟的心里,最辛苦的不是他和妻子,而是和他們“日夜廝守”的蜜蜂。盡管他的手上全是被蜜蜂蜇后留下的小黑點,但他依然將蜜蜂們親切地稱為“園丁”。楊代赟說,每天7點,小蜜蜂們就要“出工”,晚上點7多才能“收工”,當他和妻子聽到蜂箱旁發(fā)出巨大的嗡嗡聲時,就知道蜜蜂們又開始排蜂蜜中的水分了。他說,蜜蜂采回來的蜜都是稀的,它們需要不斷地振動翅膀將水分排干,醞釀出濃度約為42度的成熟蜜。
“工蜂的壽命很短,冬季冬眠不勞作時壽命約為3個月,到了繁忙的7月、8月,它們只能活20來天,很多真是累死的。”楊代赟說,每次看到蜂箱旁死去的蜜蜂,他的心里也不是滋味。
尋覓故鄉(xiāng)
在離青海湖二郎劍景區(qū)不遠處的公路旁就有他們的蜂房,占地約1畝,勤勞的妻子就像“蜂房姑娘”,做飯、生火、洗衣,照顧著丈夫。他們的帳篷是特意定做的,是一個約25平方米的鐵皮折疊房。為了防風雨,外面還套了一層軍用帆布,折疊床、炊具、洗臉用品整齊地擺放其中。
“平日里,我們不怕下雨,就怕吹風,下雨最多冷點,但高原一吹風,我們住的帳篷經常被吹走。”楊代赟說,去年7月,青海湖畔的一場大風曾吹走他們住的帳篷和被子,很多東西是他第二天騎著摩托車在2公里以外的草灘上找到的。
楊代赟的妻子龍顯平在蜂場里養(yǎng)了8只雞,除了希望雞長大后能為她和丈夫改善伙食,也是為了打發(fā)無聊的時光。但這個暑假,為了給兒子煲湯,她特意宰了2只。
高原的秋葉已經泛黃,油菜花已不再綻放,而楊代赟千里外的家鄉(xiāng),樹木枝葉依舊繁密,那里有他年邁的父母,還有懂事的兒子。楊代赟說,有妻兒的地方就是家,有家的地方就是故鄉(xiāng)。